单位简介
- 发布日期:2022-07-05 10:09
- 作者:官网发布
20世纪70年代,为响应祖国建设需要,在巍峨的高原上诞生这样一支队伍,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906团。队伍自1974年组建以来,一直坚守高原水文地质勘查事业,一代代地质人自力更生、星火传承、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推动了单位健康发展。1984年经整体撤改归属原地质矿产部,命名地矿部九〇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9年实行属地化管理定名为西宁市工程勘察设计院;2002年由原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现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归口管理,更名为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现管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青海省地质环境调查院,出资成立青海九零六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青海九零六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青海九零六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成立青海锶之源饮用水有限公司。
单位自成立以来,主要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工程的勘查、普查、调查以及地质灾害和生态修复的勘查,设计、治理、监测等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足迹踏遍昆仑,在高海拔无人区、艰苦边远地区完成1:100万、1:50万、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21个图幅;按照1:10万精度实施了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段)环境工程地质勘察、宝鸡至兰州段铁路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民和县农田供水水文地质普查专项工作。2002年以来,承担了1:5万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16个图幅,实施了青海湖流域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地方政府、重大工程、厂矿企业等提供水资源论证70余项,开展供水水文地质调查、勘查以及清洁干热岩勘查60余项;水文钻探数近900眼,工程地质勘查钻探进尺超80万米;近20年经济总量累计28.5亿元。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职工总人数273人,专业技术人员221人,其中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48人,工程师74人助理工程师及以下共计99人,具有注册岩十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各类注册执业人员30余人。拥有设备1340台套单位现持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资质;自然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甲级资质;自然资源厅颁发的测绘乙级资质;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地基与基础专业承包二级、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颁发的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水资源论证乙级资质等各类资质15项。
近年来,我局积极投身全省严重缺水区找水、西宁市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地质勘察、西宁时代大道工程地质勘察、西宁市北山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西宁南山隧道两侧边坡治理、同仁市隆务镇西山滑坡治理和共和、西宁盆地、贵德盆地地热资源勘查、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供水勘查、西宁市城市地质调查、海东市城市地质调查、西宁市大通煤矿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在“西南抗旱找水”和“玉树抗需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深入灾区开展专业应急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先后获得“西南抗旱打井先进集体”、“玉树抗震救灾先进单位”、“青藏高原创新找矿先进单位”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国家级荣誉。而今我单位民生地质更是大有可为:立足我省“四地建设”积极参与冰川、冻土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坚持人民至上实施玛多5.22地震灾后灾损评估、重建前的城镇市镇设施、道路地质雷达检测,开展了黄南州1市3县、海东市2县1区地质灾害“三查”工作、排查区普适性监测预警工作;立足地区水资源优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注册青海锶之源饮用水有限公司在大通县上滩村投资饮用水开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依法治国战略全面实施,体制改革、市场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局党委面对复杂形势,坚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及时调整产业布局、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全力以赴致力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确定了“依法治局、人才兴局、突出主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衔接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奋发进取、固强补弱、创新发展,以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续写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发展新篇章。